(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聯系地址:
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
天津市南開區衛津路92號
(郵編300072)
郵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保護文化遺產和古村落,首先要懂法、知法,莫讓法律條文變成一紙空文。文化遺產由政府管理,官員要依法理政,就必須懂法、知法、用法。我國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有非遺法和文物法,但非遺法公布4年來,鮮有執行。地方各級政府的主要領導首先應學習和執行文物法和非遺法,樹立依法保護理念,把這兩部法的學習納入干部培訓班、學習班,將執行實效列入年度考核,并建立起對政府部門的問責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 馮驥才
通過活態的聚落遺產,挖掘和密切其與村民之間的生產方式、宗教行為、生活習慣、生態理念等文化聯系。堅持“保護優先、修繕為主、適度開發”原則,認識古村落遺產保護修繕的“四原”原則:原材料、原工藝、原結構與原樣式。從外形設計、材料與實體、用途與功能、傳統技術和管理體制、位置與背景環境、語言與其他非遺等多層面,加強保護工作,確保我國傳統村落遺產的真實性。
——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泉州市政協副主席 駱沙鳴
中央財政要進一步加大對傳統村落保護的資金扶持力度,并制定相應政策,明確省、市、縣級財政應將傳統村落保護資金列入各級財政預算,并予以安排。對編制保護規劃、歷史街區和古建筑修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的傳統村落進行重點補助,解決鄉村因缺乏保護資金而破壞傳統村落的行為。
——全國政協委員、昆明市福保文化城有限公司總經理 肖燕
在保護村寨風貌、房屋建筑等物質載體基礎上,保護其風土人情、生活氣息、宗教習俗等活態文化,避免“為保護將古村搬空,成為沒有人居住的博物館”。通過發展文化、旅游、養生等產業吸引青壯年回流,讓更多游客在鄉村“坐下來、住下來”。此外還需要進行技術創新,在傳統村落推廣節能、消防的建筑材料,在保持房屋風貌的同時提升居住的舒適度。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黔東南州州長 廖飛
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推進,許多自然村寨的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變,鄉間的石板路被水泥覆蓋,農民住進了樓房,曾經的吊腳樓越來越少,村民記憶深處的家鄉特色正在一點點被現代化設施改變。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偉江鄉布弄村黨支部書記 蔣錦坤
相對于城市,農村具有不可替代的經濟、生態和文化價值。要在鄉村與城市差異的基礎上實現城鄉功能的互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守護好我們的鄉愁。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研究所所長、教授朱啟臻
隱私保護 中國傳統村落網 版權所有 津ICP備05004358號-6
津公網安備 1201040200102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