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電話: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聯系地址:
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
天津市南開區衛津路92號
(郵編300072)
郵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聯系地址:
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
天津市南開區衛津路92號
(郵編300072)
郵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最新觀點資訊
觀點更新日期以采集時間排序
政府每月給予村民以補貼,讓村民自愿居住在村莊里就是對古村落最好的保護。
——萬建中
對古村落的搶救保護必須要有規劃設計,需要成立由民俗、古建、民間藝術、古村落理論研究等專家組成的隊伍,可先在古村落多的地區進行試點,發揮示范作用。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常嗣新
建筑形體只是古村落的外在,如果只把目光盯在這些建筑身上,進行低層次的旅游開發,忽略了人文內涵挖掘,古村落的保護將難以為繼。
——復旦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王振忠
地方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應做好古村落保護的規劃,保護其人居環境。有些老房子光線不足、年久失修、位置不好等,這些問題應該得到妥善解決。在保持古村落格局、外觀、院落的同時,合理地增加各種生活設施,例如,衛生間、醫療衛生場所等,提高居住質量和安全性。
——山西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副教授霍耀中
侗寨火災,常被人描述為“火燒連營”。除了消防設施不足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眾多傳統木質吊腳樓(侗民族的傳統民居樣式)挨挨擠擠,彼此之間幾乎沒有距離,一旦火勢蔓延,極難控制。此外,侗族又有聚族而居的傳統,“大村落,戶接戶,房挨房”,寨中再襯以鼓樓、涼亭及風雨橋等特色建筑,極富美感。然而,以上兩個傳統,卻使侗寨在防火方面呈現出極度脆弱性。火災留下的白地與焦土,是侗寨揮之不去的傷痛。
——曾佑蕊,中華建筑報《讓古村落保護留住鄉愁》
Privacy protec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隱私保護 中國傳統村落網 版權所有 津ICP備05004358號-6
隱私保護 中國傳統村落網 版權所有 津ICP備05004358號-6
津公網安備 1201040200102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