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電話: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聯系地址:
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
天津市南開區衛津路92號
(郵編300072)
郵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聯系地址:
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
天津市南開區衛津路92號
(郵編300072)
郵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最新觀點資訊
觀點更新日期以采集時間排序
阮儀三一直強調“修舊如故,以存其真”,比一般的“修舊如舊”更高一個層次。他提倡,今天中國各地的古民居修繕和保護應遵循“四性、五原則”:“四性”就是原真性、完整性、可讀取性和可持續性;“五原則”就是原材料、原工藝、原樣式、原結構、原環境。他認為,在保留單體建筑的同時,應注重周邊環境保護的完整性,使文化細節可以自如地被讀取,最終這樣的古城古鎮古村保護工程一定能“留下人,也留下心”。他還說,在提升全民參與理念的過程中,人們發現最缺乏古建保護觀念的往往就是那些一味追求短期政績的官員。他認為,必須從官員的自我教育開始,再擴展到提升群眾的自覺保護意識,這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阮儀三強調,不是說每個留在古建筑和聚落里的人都要恪守農耕生活,而是主張“在人們的觀念逐步現代化的同時,也可以實踐對傳統的尊重、保留和再思考。比如,古建筑中的供暖設備可以變得現代化,居民舒適度大大提高,但建筑的文化精髓可以依然維持原貌,捍衛古民居,不僅是保護建筑框架結構,更是保護中華民族獨特的生存、生活狀態,從中我們可以找回久違的家庭和睦、鄰里和諧,修一條讓心靈回家的路。”
——中國文化報《阮儀三:修一條讓心靈回家的路》
“舊城不是包袱,不是破爛,不是改造對象!”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阮儀三說,它是民族文化傳統,是歷史文化的結晶,是孕育生息城市的土壤。對于歐洲而言,只有“城市更新”,沒有“舊城改造”一說。舊城改造的大動干戈,讓城市脫胎換骨,而歷史文化韻味卻蕩然無存。
——人民日報《舊城不是包袱不是破爛不是改造對象》
這樣的現實情況還揭示了一個真相,傳統村落的保護,最終還得歸結到以人為本上來,沒有人氣的村落或建筑,必將淪為廢墟。所幸的是,傳統村落保護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也提上了責任部門的議事日程,且得到政府財政支持。在有價值的傳統文化遺存的繼承和保護方面,涉及人居環境,特別是傳統農耕社會以村莊為物質形態的人類聚居點,從歷史文化名村到古村落,再到現在官方稱謂的傳統村落,伴隨著名稱的變遷,保護對象概念的內涵外延也在深化和拓寬,范圍也有所擴大,良性導向得以呈現,無疑會讓投身其中參與拯救以及為之擔憂的人感到欣慰。
——唐明燈《今天,如何保護傳統村落》
文物建筑有多方面的價值,功能的、科學的、藝術的等等,而最基本的價值是它的歷史認識價值。建筑是歷史信息的重要載體,是歷史的實物見證。保護古建筑遺產,第一個意義,就是保護歷史信息。這是文物建筑保護整個理論體系的核心,全部保護工作的原則和方法論都建立在這個根本性的價值觀的基礎之上,受它的制約。
歷史和文化中充滿了感情,創造者和保衛者的感情,妻兒老少的感情,青燈黃卷寒窗苦讀的學子的感情和胼手胝足汗灑黃土的勞動者的感情。清爽雅致、精雕細刻的村屋是祖輩的智慧和辛勞,矮檐破墻是祖輩的苦難和掙扎;燦爛明麗的未來是過去歷史養育出來的,人不能對歷史沒有感情。
鄉土建筑保護的戰略性指導思想,是以保護聚落整體也就是完整的古村鎮為基本方法。這是保護鄉土建筑所攜帶的歷史文化信息的最有效的方法。只有在聚落整體保護已經不可能的情況下,才不得已只保護幾片有價值的建筑群,幾座單體建筑物,甚至只保護幾件牛腿,幾只窗扇,幾個吻獸。
——陳志華《鄉土建筑保護十議》
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我現在是在做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幫國家文化部做國家非遺名錄;二是幫助住建部做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我認為傳統村落是圍城,在外面的人想進去開發賺錢,在里面的人想出來過城市的生活,這就是我們有傳統文化價值的村落的現狀。
今年的中央城鎮化會議,有一句話是“城鎮化要看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我比較在意的是現在的城鎮化開始在意人的精神和心靈,不再是菜籃子工程。我們村莊特有的特色和氣質,一定要保護好。城鎮化要讓農民享受到現代文明帶來的方便和恩惠,另外,知識界必須要啟發和幫助當地的原住民熱愛自己的文化,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文化價值,讓他們成為自己村落文化的保護者。
——馮驥才攜新書《凌汛》亮相2014北京圖書訂貨會時的講話
Privacy protec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隱私保護 中國傳統村落網 版權所有 津ICP備05004358號-6
隱私保護 中國傳統村落網 版權所有 津ICP備05004358號-6
津公網安備 1201040200102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