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聯系地址:
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
天津市南開區衛津路92號
(郵編300072)
郵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傳統村落是那些歷史悠久、遺存雄厚、文化典型的村落。在漫長的歷史變遷與現代化沖擊下,這類村落正處于急速消失的過程中,但它們是中華民族決不能丟失、失不再來的根性的遺產,是蘊藏著我們民族基因與凝聚力的"最后的家園",是五千年文明活態的人文碩果。為此馮
驥才先生曾在《人民日報》撰文特別指出,傳統村落既不是物質文化遺產又不完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兩種遺產的結合,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后的堡壘,是中國民族根性的文化。保護傳統村落就是保護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村落的保護又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種文化遺產保護,因為還有大量的村民居住其中,所以村落的保護工作必須考慮到居住其中的村民的生產生活,需要注意其活態性和人文性。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第二十二章專門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了要求:堅持遵循自然規律和城鄉空間差異化發展原則,科學規劃縣域村鎮體系,統籌安排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并且清楚地指出:適應農村人口轉移和村莊變化的新形勢,科學編制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和鎮、鄉、村莊規劃,建設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按照發展中心村、保護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科學引導農村住宅和居民點建設,方便農民生產生活。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礎上,保持鄉村風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
習近平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到,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一些人懷疑傳統村落有無保護的必要時,中央領導層的講話實際上明確了,傳統村落保護同樣是城鎮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的同時,保護好山水田園,尤其是那些有傳承價值、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鄉村,十分必要。
《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不是對傳統村落志的書寫,而是迫于當前城鎮化發展速度加快,中國大地上傳統村落正在不斷消亡的現實提出的對村落進行基礎性的調查,調查內容為村落方方面面的基本信息。所需要的信息必須詳實、真實、確鑿。過去我們對傳統村落這種根性文化價值認知有限,大部分村落又沒有村落志,所以在時代轉型中,它們的消亡是無聲無息的。自2012年國家啟動了"中國傳統村落"項目,由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聯合啟動與大力推動,一部分知識界各領域專家學者積極參與,經過國務院新聞辦發布,已經有1561個村落進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國家在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明確表述,在城鎮化過程過,必須保護保持鄉村風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
除去在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中,我們要提供必不可少的科學理念、規劃、標準與試驗外,還有一項工作目前必須要做,而且需要馬上就做,即為國家確立傳統村落基礎檔案。對傳統村落進行全面的標準化的調查,盤清家底,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將村落的各方面原生態的信息記錄下來,為國家這一重大的歷史文化資源與財富立檔。這應是歷史上的首次,是對農耕家園的全面盤點和記錄,中國文聯的兩大專業文藝家協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攝影家協會決定聯合承擔起這一重任,共同擔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文化使命。由于國家住建部的全力支持,由于中國攝影家協會強大的專業隊伍的加入,我們對高質量完成這一工作充滿信心。
這一課題將為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吹響沖鋒號,在城鎮化的浪潮中將最為珍貴的傳統村落的信息進行搶救和打撈。這在世界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對今后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必將發揮作用。而且這樣的課題也響應了中央文件精神中對國家急需、重大課題的攻關要求,響應了各學科部門的協同創新精神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隱私保護 中國傳統村落網 版權所有 津ICP備05004358號-6
津公網安備 1201040200102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