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院標 |
我院是以我國著名作家、畫家和文化學者馮驥才先生的名字命的一座風格獨特的學院。建筑現代,環境特異,竹樹環合,水波瀲滟,中外文華點染各處,古今人文交相輝映;門廳中懸掛的匾刻“摯愛真善美,關切天地人”,體現我院追求的人文精神。 我院分為教研部和博物館部兩部分。 教研內容包括現當代文學研究、文化遺產研究、民間美術研究、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口述史研究等等。教研部內設有三個國字號的文化研究中心,即中國木版年畫研究中心、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傳承人口述史研究所;這三個中心既是全國性專項的研究機構,又是研究生們進行學習和實踐的學術基地。我院為研究生院。自2002年以來已有近30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在這里學習、工作并完成學業。 庋藏豐富和多彩多姿的博物館是我院的一大特色。我院強調“文化體驗是文化學習的一半”;為此,“學院博物館化”是院長馮驥才先生的辦學理念與實踐之一。不僅學院內外處處陳放古今藝術精品,還建立了眾多的博物館(跳龍門鄉土藝術博物館),包括年畫剪紙廳、雕塑廳、民間畫工廳、花樣生活廳、藍印花布廳、木活字廳和百花廳等;以數千件文化珍存展現著中華文化的絢麗與強大的創造力;諸多藏品為罕世珍品。此外,大樹畫館陳列馮驥才先生幾十年來在繪畫、文學和文化遺產搶救方面的成果;大樹書屋為我院的圖書館,藏書22類凡10萬冊,皆來自馮驥才先生的個人積累;以所藏文學、藝術、民間文化方面圖書的豐富為其特色;精致高雅的北洋美術館是舉辦各種藝術與文化展覽的場所。 將學術研討、教育講壇與各種文化藝術展演相結合是我院特有的活動方式。自2005年院舍建成,所舉辦的兩屆北洋文化節、意大利繪畫巨匠原作展、絲綢之路上的敦煌系列活動、心靈的橋梁——中俄文化交流百年展、碩果如花——十年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成果展、把非遺請進大學系列活動等等,不僅在校園內產生很大的文化效應,也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我院在國際文化交流上正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 2015年我院迎來建院十周年。
|
學院四景
FOUR SIGHTS OF THE INSTITUTE
![]() 纖夫石長江中逆水行舟,必需靠纖夫以繩拉船。竹編的纖繩摩擦岸邊堅石,經年累月,漸成深溝。纖夫們非凡的艱辛與頑強由此可以想見,故人稱纖夫石。此石在三峽蓄水前(2003年5月),取自巴東巫峽香爐灘。如今,香爐灘皆已沉入170米水下的江底。這塊纖夫石,彌足珍貴。置石于此,寓意治學應須經久的磨礪。 | ![]() 涵古門清代中期,晉南黃河邊民居的門樓,造型挺勁,結構大氣,斗拱繁復而精美,至今古韻猶存,因稱“涵古”。將這座古門樓放在這里,表示現代生活中應給歷史一個尊貴的空間。 | |
![]() 澄心池澄心靜氣,保養太和。 | ![]() 飛來樹一棵榆樹種因風落入馮驥才先生窗外的花盆里,破土發芽,在馮先生精心呵護下,漸成小樹,后移入校園,漸成大木,此亦一種寓意。 |
院舍設計·建筑師·建筑模型
DESIGN·ARCHITECT·BUILDING MODEL
![]() | 院舍設計 DESIGN我院位于天津大學青年湖畔,建筑面積 6000平方米。如何運用當代建筑語匯營造特 定的東方意境成為設計的焦點。方案從基地 出發,方形院落圍合場地,以功能體塊嵌入 其中,組織景觀環境的設置共同形成統一完 整的空間形體。院中斜向架空的建筑體量將 方形院落分成南北兩個楔形院落,首層架空 的處理不僅保持院落之間視線上的貫通,也 極大豐富了空間層次,一池貫穿南北院落之 間的淺水,院落中保留的幾棵大樹,爬滿綠 植的院墻,青磚鋪就的庭院,共同營造了一 個靜逸的現代書院意境。 本建筑獲得2014亞洲建協-公共設施類-金獎; 2014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獎-公共建筑類-金獎; 1949-2009中國建筑學會60年建筑創作大獎; 2006 WA中國建筑獎-佳作獎等多個國內外知名 獎項。 |
![]() | 建筑師 ARCHITECT
周愷,中國當代著名建筑師,1985年畢業于天津大學建筑系,獲學士位,1988年獲碩士學位,之后赴西德魯爾大學建筑系進修,1992年回國,1995年成立天津華匯工程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并任總建筑師。2008年被評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現為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建筑學會常務理事。其作品曾獲亞洲建協金獎兩項、榮譽提名獎一項;獲國家金獎三次、銀獎兩次;省部級獎項百余次。 |
建筑模型 BUILDING MODEL![]() |